#人文游
#摄影
窗户,是建筑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能不能从窗户里,窥视建筑的灵魂呢?
所以,我在飘过西班牙的窗口时,就多望了几次野眼,然后惊喜地发现,通过那些花式的窗口,我看到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建筑风格,南欧中世纪以后的审美趣味,一段凝固在墙体上的世界建筑艺术章节,还有我对建筑文化的领悟。
作为建筑物的眼睛,窗户承载了五光十色的建筑思潮,呈现出各族各国的生活理想,演绎着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呈现着多种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透过那些形形色色的窗口,我得以解读色彩斑斓的世界和人生。

一、龙达小城,撩开的洁白面纱

龙达,坐落于西班牙西南部,安达卢西亚悬崖边的白色小城。一幢幢白色屋舍挤挤挨挨在陡峭的崖壁之上,灿烂阳光直射在白色建筑上,那炫目与震撼,似乎只该存在于想像中。
这是连海明威都无比留恋的白色天空之城。见证着海明威说所的:这是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地方。看似平静的表情下,白色小镇散发着浓烈的西班牙风情。抬头见蓝天白屋,脚下是空谷深渊,身边有阵阵草木清香。
伴着渐渐西下的太阳,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喝一杯下午茶,看风景,也成为别人的风景。
相伴或相拥在小城宁静的街巷散步,让快门在白墙花窗和绿草繁花间留下彼此难忘的记忆,这种梦幻般的场景,让无论私奔与否的眷侣或朋友们都向往不已。
关上窗户,是一方领地;打开窗口,是无限天地。伫立窗前,可眺望,可沉思,可遐想。龙达小镇就在这样的窗口前近在当下,远在千年。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一批旅人风尘仆仆地爬上这座七百五十公尺的峭壁,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河流丰沛,食物丰美,于是安营扎寨,造出了第一座房子,然后开门见山、风光无限。
龙达是斗牛士的故乡,有着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曾见证过那个时代斗士们的爱恨情仇。这里是电影《卡门》的外景地,海明威曾多次将它的故事写入自己的名著。斗牛文化也是展露西班牙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龙达经历过近800年阿拉伯统治时期,城中也留下了大量伊斯兰风格的建筑遗迹。留存到今天的窗户,看着别人的风景,想着自己的心事。
走在古老的街巷,就好像进入中世纪的西班牙。高高低低的窗口,围着螺旋形铁铸栏杆,透出浪漫或诡异的气息,引人入胜。
欣赏一个建筑,窗户的布局、造型、装饰往往是其风格的点睛之笔。安达卢西亚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融合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一地区的建筑也混合着哥特、摩尔等风格,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貌。

二、塞维利亚,蓝花楹盛开的时节

蓝花楹盛开的时节,我在塞维利亚。在这栋建筑面前我明白了,窗户的造型、色彩、影调是有温度有表情的。窗户是建筑的眼睛,是它传递了建筑的灵魂。
窗户也是有性别的。如果说大门是男性化的,那么窗户则是女性化的。她有清秀的明眸,精致的眉纹,可以略施粉黛,也能浓妆敷面,只要与建筑本身的气质相符,那一双双“眼睛”,在安达卢西亚明媚的阳光里,更是楚楚动人、风情万种。
塞维利亚皇家烟厂旧址,西班牙18世纪最优秀的工业建筑,后来改为塞维利亚大学校长楼。这里是卡门故事发生的地方,现在窗户紧闭,是为了保持当年戒备森严的神秘感?
民居屋顶上似曾相似的老虎窗,接纳阳光、月光、星光,注视都市的流光溢彩,自身也变得典雅时尚、风姿绰约起来。
黄金塔,塞维利亚航海史的见证,这里曾经是远航船只的终点。这座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220年,是穆瓦希德王朝的经典建筑。我遥想,当年有多少达官贵人挤在塔顶的窗口,翘首盼望远航的船队满载着黄金白银从美洲回来。如今塔身的金黄色瓷砖早已剥落,当年的盛景不再,塔上昏黄的眼睛还在期盼着什么?
建筑中的拱券技术早在两河流域出现,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应用并发展。这种圆弧形的造型大大不同于古希腊梁柱结构的方形造型。西班牙广场上的连续拱券组成了长廊的窗户,气势恢宏。
无论是从历史的窗口里注视当下的阳光,还是从流动的时光中反观窗内曾经的灯火辉煌,都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和领悟。
位置高高下下、光线明明暗暗、线条曲曲直直,形形色色的窗户们经年守望相看两不厌,只因各有使命。
广场红砖建筑物的墙壁上有58个彩瓷壁龛,代表了西班牙最有名的58座城市的景观和历史。
安达卢西亚传统工艺,借鉴了很多阿拉伯风情,鲜艳的装饰瓷砖与棕红色的砖造建筑物颜色对撞,惊艳得让人流连忘返。
它用外露的砖块,大理石和陶瓷装饰,赋予整体建筑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
透过这一扇扇建筑艺术的窗口,可以窥视安达卢西亚的文化之魂。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齐名的世界三大教堂之一。这个窗口外立面美轮美奂的雕塑、纹饰,成了展示当时建筑艺术水准和风格的橱窗。
内部拱券、穹顶上下纵横交织,如一个富丽堂皇的梦。光和色彩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它和建筑的造型语言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多姿多彩的神奇意境。
大教堂高达34层楼高的希拉尔达塔,是西班牙曾经几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高层建筑,塔顶可以俯瞰整个塞维利亚的美景,现被列入世界人类遗产。
佛拉明哥舞风就像我们的广场舞一样随处可见。塞维利亚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欧洲古典艺术的窗口。比才歌剧的《卡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尔第的《命运之力》,贝多芬的《费德里奥》,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都以这座城市为主要背景。
究竟是窗户反射了风景,还是她们本身就是映射风情的窗口?
塞维利亚的大街,直到今天,仍然是流动安达卢西亚风情之窗。

三、科尔多瓦,沧桑与鲜花相会

科尔多瓦古城的罗马桥,横跨瓜达尔基维尔河。桥面经过多次修缮,桥墩还是古罗马时期的。16个桥孔像一排历史的窗口,可以浏览两千年时光。
老城区拥有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建筑遗址,是科尔多瓦作为哈里发的首都,统治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时所留下的。通过这些窗口,可以窥视基督教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战交汇交融。科尔多瓦历史地区已被列为文化遗产。
对于西班牙的穆斯林来说,科尔多瓦是仅次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科尔多瓦是基督教和穆斯林铁马金戈的战场,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前线。从13世纪起,科尔多瓦对西方穆斯林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大清真寺建于8世纪,经过数次损毁性的改建,最终形成阿拉伯建筑上体现基督教文化细节的建筑特色,曾经的大清真寺演变为哥特式与拜占庭风格结合的大教堂。成为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建筑物。
窗户是建筑的表情,呈现着明艳的阿拉伯风情;也是人的心情的调色板,给人们带来阳光般的灿烂。
老城里的百花巷,是15世纪以来犹太人的聚居区,无数鲜花为沧桑的老巷子披上了时装。
阳光明丽,百花竞展芳容。
清风徐来,窗口接纳花香。
在紧闭的窗前想象当年的万家灯火。科尔多瓦在十世纪时有五十万居民,曾是西欧最大的城市。如今,窗前的一枝红花是否正在追忆那一段盛景?

四、堂吉诃德之路,文化交流之窗

为纪念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史诗般的杰作《唐吉诃德》诞生400周年,当地人、人们开辟了一条长达250公里的唐吉诃德之路,有各种路标一路指引着人们游遍整个历史遗迹。普艾特拉皮塞古镇就是其中的一个驿站
堂吉诃德被塞万提斯“安排”在这里开始骑士冒险。现在建起了旅社、餐馆、纪念馆,也算是“虚事实做”了。
古镇上的“昔日客栈”,是“剑侠”唐吉坷德接受胄甲的地方。可是那柄长矛打不过风车,只能刺破他的神经兮兮的梦幻。
据说塞万提斯在这里完成了《唐吉诃德》一书的写作,我却以为是对观光者作秀的。当时在他苦苦写作的时候,有几人认识他呢?
塞万提斯满身忧伤的文字,扯开了一个时代的伤口。这位生前穷困潦倒的作家不会想到,在他离世4个世纪后,人们仍在传诵他的作品,追寻堂吉诃德的传奇。
堂吉诃德和与之作战的风车,早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研究对象。世人透过这扇文化的窗口,得以了解一个时代、一场人生的悲喜剧,一扇反映西班牙16世纪社会百态的窗口。
今天的创作者,在塞万提斯笔下看出了奇特的对比,并以艺术的方式开启另一扇窗,用另一种角度和姿态与当下的人们交流互动。
于是,荒唐的人物、怪诞的世界变得梦幻起来
高出平原的山丘上,11座卡斯蒂亚-拉曼查地区特有的风车一字排开。沉迷在旧时代的堂吉诃德,抡起长矛与风车作战,看似怪诞,其实是幻想有古堡作依靠。可是,古堡已几近废墟。
狭小的窗口,容不下广阔的天地;变幻的风云,却可以迷乱窗口。有时候,移身窗外,才能确认自身在天地间的位置。

五、托莱多,三种文化之都

马德里以南的古城托莱多,人类文化遗产城市。长焦镜头拉近了看,高高低低的建筑完全不在乎坐北朝南的姿势,任性地瞪着大大小小的眼睛像四处张望,好像在注目各自的偶像。这里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哥特式、穆迪哈尔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各类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宫、城墙、博物馆等古建筑70多处。
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融合,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历史遗产,也成为西班牙民族融合的缩影,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此并存共容,托莱多成为“三种文化之都”。
双重摩尔式拱门和塔楼的太阳门。要不是阴雨天,半圆形的窗户一整天都能照进日光。16世纪时在马蹄形的拱门上增加了一个圆形装饰,其中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
托莱多大教堂是托莱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西班牙精神首都的见证。建筑风格深受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西班牙建筑的元素。教堂的采光由750扇彩绘玻璃床来完成,由当时最出色的工匠制作。
是不是有点眼熟?想起巴黎圣母院的样子了吗?大教堂的穆斯林式西班牙建筑元素,体现在拱券下面三瓣式或五瓣式的饰带。里面十五六世纪制作的彩色玻璃窗户,在光线的反射下五彩缤纷,更增添了教堂的神秘色彩。
市政办公场所虽然看起来中规中矩、素面明眸,却是带有哥特风格的文艺复兴样式,毕竟托莱多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
游走托莱多,看幽静小巷,看街口广场,看各式建筑,看一门一窗,看当地人的状态,体会时光的漂移。
店铺里的橱窗也能品味当地风情。作为曾经的卡斯蒂利亚王国首府,托莱多也是一座“拜金之都”,黄金打造的工艺品,呈现了他们的心智和趣味。
作品中可以看见他们的爱好。好斗的公牛已经在斗牛士面前摇摇欲坠了。
可以看见他们的文化。堂吉诃德跃马上阵,要去大战风车了,可怜了他的仆人桑丘。

六、马德里,应接不暇的“都市媚眼”

建于1738年马德里皇宫,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融合了西班牙传统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建筑风格。密集的窗户是这座皇宫外立面的显著特征。
大厅上密集的窗户引入了明亮的光线,一改传统宫殿建筑的晦暗阴沉。马德里皇宫始建于1738年。或许是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后,西班牙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更为外向的变化。
皇宫内部装潢是意大利风格,富丽堂皇。厅内拱顶画展现了西班牙君主时代的故事。天光照亮了建筑艺术的细节,画中的故事也可以被清晰地呈现。
一个镜头收入10扇窗户。不是我的镜头有多牛,而是穹顶上眼睛够多够亮。
车窗外飘过的建筑,随处可看到生动的雕塑作品。“不思议”的马德里,当年有多少艺术家?
马德里皇家歌剧院,看似新房子,其实已经200岁了,记得给它过个生日。它在欧洲大陆上一直成为顶级演出的展示窗口。这些天又在上演什么节目?
市中心大楼上无处不在的窗户,表达了西班牙人对于明丽的阳光的热烈拥抱;落地百叶窗又很好地保持了私密性。马德里许多有年头的建筑平衡了居住的舒适性。
公众建筑上古典立柱和立体玻璃窗的融合运用,既宣示了权威性和仪式感,也展现出透明和接纳的态度。
马德里马约尔广场上纵横三面的矩形建筑,密集的窗户几乎成了主要的结构语言,似乎是为了更方便市民观赏广场上经常举行的各种活动,如宗教游行、狂欢节、斗牛比赛、戏剧演出、歌舞表演,甚至是国王加冕等。
窗户的装饰也颇有个性。一副接一副的壁画展示了宗教和历史的人物及场景;落地的百叶窗又能灵活调节室内的私密性和开放性。
我们到达时,正好又在布置什么活动。如果在这里住一晚,临窗张望,能观赏到什么样的西洋景呢?

七、塞戈维亚,多种风格交融的“建筑之窗”

建于公元80年左右的塞戈维亚古城是罗马帝国在西班牙建造的首批城镇之一,创建最初源于军事,是控制丢勒大峡谷的战略要地,是西班牙无数古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座。13~15世纪期间,卡斯蒂利亚几代国王都定都于此。
塞哥维亚古罗马高架引水桥,修建于公元1世纪,桥体2层共有167个拱门。水渠沿途的20400块石头没有用任何灰泥或水泥粘连,整个结构既平衡又稳固。这座是罗马人留下来的最出色的建筑之一,现在也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当地人称它为“天堂之门”,我更愿意认为是“古罗马之窗”。
站在它面前,时间就凝固了。它旁边的百年老店,有点小眼瞪大眼、小孩望老人的感觉。
穆德哈尔人建筑风格的房屋以及城防建筑也成为具赭石色调的城市风景的一部分。
这个城市展现了复杂的历史现实。它的街道及其房屋都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摩尔人风格、基督教风格以及犹太教风格,并于16世纪达到全盛期。
由于拥有许多在漂亮的外观和珍贵的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建筑群,塞哥维亚古城成为了难得的建筑艺术展示之地。
建于16世纪的塞戈维亚大教堂,是大教堂中的“贵妇人”,哥特式尖塔像是一束束翘起的发辫,圆润的拱门和彩色玻璃,像是她的秀眉明眸。从内部看,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流光溢彩,宛如梦境。
建于公元13世纪的阿尔卡萨尔城堡,耸立在一片绝壁三面悬崖上,最初是阿方索八世的寝宫,以后几百年间成为历代国王的行宫。
迪士尼公司将它作为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是因为那些小窗口里,还住着“白雪公主”的奇幻的梦境?难怪每天有很多人与她合影,圆了期盼已久的公主梦。
建于12世纪的圣马丁教堂,主体为罗马式风格,混搭了其他建筑风格。管他啥风格,在这连续拱券的长廊里躲一躲外面的烈日,欣赏每一个柱头上不同的雕饰,就已经很惬意了。
夏日绿荫环抱里的圣米歇尔教堂。我与它对视,相看两不厌,期待通过它的窗口,阅读千年的信息。
听说烤乳猪是塞戈维亚不可错过的名菜,而且要去罗马引水桥旁边的百年老店吃正宗的,用橄榄油和海盐烧烤,皮脆肉嫩,原汁原味。我的感觉只是一般般。附加的福利是能在各个房间转转,欣赏老房子的里面的古风、墙上的画作和古董,凭窗观赏室外的老城风情。

八、巴塞罗那,风情万种的“眼眸”

这样的窗口,更适宜照进阳光。为两队鏖战呐喊的人们,会是怎样的血脉偾张?
这样的窗口,更适宜照进阳光。当《西班牙狂想曲》奏响的时候,是什么人在里面狂欢?
这样的窗口,更适宜照进月光。当《月光奏鸣曲》轻轻荡漾的时候,聆听者会是怎样的柔情似水?
这样的窗口,更适宜亮起灯光。当《西班牙》小提琴协奏曲抒情的时候,一家人的餐桌上是怎样的美味佳肴?
巴塞罗那著名的“不和谐街区”,端庄的“阿马特耶之家。临街的窗户,为什么要一字排开、层层叠叠?怕不够收纳都市的时尚,还是怕容纳不下猎奇的眼睛?而在我的眼里,那面开满窗户的山墙,就如一朵乡野盛开的玫瑰,提示人们带上一分入乡随俗的新奇。
柔美的狮子和桑树之家。转角处的凸窗,似乎可以看尽都市繁华。我在窗下驻足,凝视花式窗口的风情万种,转身领略大街的时尚潮流涌动,感觉巴塞罗那城市的表情,瞬间被我捕捉。
这样的花窗里面,打开豪华的枝形吊灯,是贵妇人主办派对?还是点亮蜡烛,有情人在幽会?可惜是在白天,无法领略,只能想象。
古老的岩石开出了千姿百态的花朵;坚硬的石头摇曳着柔软婀娜的风情。
窗里的人和窗外的人,到底是谁在看谁的风景?
工业化的铁艺,变身为夏日里盛开的鲜花,阳光下绽放着热情、月光里浸润着浪漫。似曾看见,小麦肤色的西班牙女孩,依着阳台,欣赏着挥舞红色斗篷男孩酣畅街舞。
这些建筑所在的格拉西亚大道,是巴塞罗那最繁华的一条街,相当于纽约第五大道、巴黎的香舍丽榭大街,坐落着极具现代主义气息的建筑物。那些建筑上典雅华丽精美的窗户,就像在梧桐树荫里闪烁的眼睛,让人应接不暇。

九、建筑“鬼才”高迪的传世梦境

格拉西亚大道上的“巴特罗之家”。彩色马赛克铺贴的外墙,面具造型的阳台、梦幻感的玻璃窗,高迪将他的奇思妙想运作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鬼才高迪是借助窗口玩弄光线的高手。巴特罗之家大客厅常住的“主人”是从早到晚变幻着姿态和色调的光影。
长在建筑上的眼睛,在或明或晦里转换着不同的神采。
只要有天光,它总是炯炯有神。
窗外有四季,关上窗,只留住秋色般温馨的心情。
高迪的另一杰作米拉之家。波浪的奇特造型,白色的墙体,类似于原始洞穴的窗户设计,十分的特别,即使放在现在,米拉之家,也是非常时尚高雅,是高迪巅峰之作。
借助小窗投进的天光,欣赏犹如鲸鱼骨架的内部空间。
当下的时光,将古典的家具映衬得意趣盎然。
高迪设计的桂尔公园,童话小屋上的花窗,像是开合着童趣的故事。
从这样的窗口看出去,外面的世界是否也会更童话一些呢?
高迪的巅峰之作圣家族教堂。东面窗口前的石头雕塑,有了美丽的光影作伴,立刻生动起来。
窗外是世俗的世界,窗内是宗教的空间。西面的夕阳不理会这些区别,它溜进窗口,铺展开临近黄昏的梦境。
像是奇异的洞窟,奇妙的光影在这里载歌载舞。
石头的建筑也能弄得如此花团锦簇。光,给建筑以生命。窗户是光的入口,理应精心安排。
演奏着光影的交响曲,描绘着斑斓的印象画。神奇的光线有了窗户的引导,尽情挥洒它的才艺,留给人们无尽的惊艳与梦幻。

十、梧桐树荫里闪烁的“眼睛”

我在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大道走过,像夏日飘过的一缕风来去匆匆,还是饶有兴趣地对梧桐树荫里闪烁的“眼睛”对视了几回。
我没有进入鳞次栉比的豪华商厦,对大品牌的广告店招视而不见,却跟建筑物上形形色色的窗户对上了眼。与它们“相看两不厌”的当时,我会凝神领会、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西班牙的建筑与其多元的文化有明显关联。这个民族天生就有热情奔放的个性,基督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碰撞,给西班牙的文化艺术抹上了奇异的色彩,在建筑上就反映出诗意的,幻想的,神话的风格,往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调。作为建筑的“眼睛”,窗户的装饰更是多姿多彩。窗台窗框阳台的材质、造型、色调、雕塑、纹饰,常常是在继承经典和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又能迎合当时的审美情趣,涌现了多种流派、个性鲜明的建筑艺术杰作。
这就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要在建筑的窗户上花费那么多精力和智慧?窗户不就是沟通屋内和屋外的一个空间吗?可是我在旅行中注视教堂、官邸、商厦、居民楼的窗户的体验、心绪是不一样的。它们分别给我或严肃、或敬畏、或热情、或安适的感受。
想起我国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窗户是建筑物的眼睛。人们比喻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通过窗户,则可以看到建筑物的灵魂。
作为建筑物的眼睛,窗户的整体造型和细部纹饰,是赋予建筑以精气神的关键一笔。石头、砖块、铸铁、玻璃等变身而来的窗户装饰艺术,让“眼睛”传递出整个建筑的个性和表情。所以,我们在西班牙看到,各类窗户都在表达它们各自的属性、年龄、个性、表情、温度:
皇宫线条刚劲的窗框和窗台边威猛的动物造型,昭告着王权的威严高贵;
教堂的彩绘玻璃,将通透的天光变幻成神秘绚丽的天国色彩;
斗牛场、运动场的建筑,往往以环形展开的拱券廊道门窗,展示气势与力量;
官邸方方正正的窗户,是在向民众宣示它的公正和规矩;
感恩大道上的商业大楼,繁复精美的窗框窗台装饰,提示着高雅的品位情调;
民居屋顶的老虎窗,则表达了芸芸众生希冀对有限生存空间最大程度的拥有。
窗户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一大胜利成果,而且总想无限张扬这个胜利,要将人类的意志、情趣充分发挥到极致,按着时代和民族的审美理念,为窗户制造出目不暇接的装饰,以至窗户不仅仅是一个透光透气的空间,不愿做建筑物的附属品,而是变身为一件件艺术品,获得了独立的生命。
建筑是一个物理空间,大自然与窗户有着生死相依的关系。
大自然造就的石头、泥土、木材、矿物,经过人类的再创作,化身为窗框、窗台、窗玻璃,被赋予各种或繁复精美、或简约灵动的造型、纹饰,构成建筑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建筑的眼睛,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姿态和个性。
大自然气候的变化,为窗户带来了不同的表情:风中的倔强,雨中的哀伤,雪中的孤傲、雷电下的坚毅、阳光里的热烈明媚,霞光里的绚丽灿烂、月光里的柔美沉静、星光下的神秘梦幻-----这些姿态给建筑物增添了丰富的表情,人们似乎可以真切感知它们的喜怒哀乐。
大自然四季的交替,为窗户换上缤纷的妆容:春花摇曳里的妩媚、夏日绿荫下的清新、秋色斑斓里的艳丽、隆冬飞雪时的高冷。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窗口并不是一处虚无的空间,而是一张张奇妙的画布,窗框更像是一付画框,时光是画笔,色彩作颜料,窗户流动转换着无穷的画面。
建筑也是人性空间,窗户沟通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窗户可以“透风”,可以开窗领略窗外的风光、风景、风俗、风情。
窗户可以“借光”。建筑外在的表情和内在的灵魂,是光给的。在窗前人们可以白天欣赏霞光、日光,夜晚可以仰望月光、星光。
窗户可以“行气”,人们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与天地间交换气场,闻四时花香、感四季变化。
开窗,是打破割裂、建立沟通有效手段。窗户沟通了自我与世界的联系,把被墙割裂的心灵和空间连成一体。所以,人和窗户的互动关系,在物理、生理、心理层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黄帝宅经》表述了有关人与住宅的哲学思想:“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主要通道,就是窗户。光,赋予建筑以生命,而窗户沟通了天光与人居。建筑物的四面墙,为人们划分出一处私密的“领地”,窗户则将屋里的人与大自然联系了起来,为符合人性的生活开辟了空间。没有窗户的建筑就如一座坟墓。建筑在刚竣工时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成为人居之后,就成了人性空间。窗口接纳的光线,从三个层面为建筑空间刷上了人性的光彩。一是光线对窗框窗台包括阳台部分的形体、姿态和个性的映照。二是光线射进窗户,对室内环境的照明,满足人们生理和生活的需要。三是阳光月光星光对人们“诗意地居住”的文化精神投射。人宅相扶,人与建筑的互动关系,既是一个世俗话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
人与宅相互成就。人类建造了窗户并赋予它们形态和个性,窗户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情趣。宋人邓肃在晨光里迷乱:“醉眠犹未起,花影满晴窗”;唐人刘方平在《月夜》中体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清人纳兰性德在秋风里感时:“萧萧黄叶闭疏窗”;南北朝吴均在山居时观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人与宅相互关注。人对窗户作欣赏品味,窗户对人生作映照记载。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记载并感慨:“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人与宅相互依托。人们开窗关窗精心日常维护;窗口对人提供流动的风景和心绪调节。比如:《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清照:“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还有唐人杜荀鹤:“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钱钟书认为:“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
陶渊明对于窗户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窗户把风和阳光逗引进来,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让屋子里住着一分春秋,让人们安赏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他认为,凭窗沐清风赏明月便成了皇上大人。
于是,窗户成为一处情景交融的所在,是心情的背景和写照。大自然为窗玻璃画上雨花、冰花,工匠们在窗框窗台上雕花,孩子在玻璃雾气上画画,女人在剪贴窗花秀心情,文人墨客在窗前吟诗作画。
窗口,是心情的出发地,也是心绪的归宿地。一扇花窗凝聚着建筑物的表情,呈现着独特的个性,对应着人类的某种心情,可以触发人们的某种心绪。我们可以凭窗窗口看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赏春风秋月,让心情随时令漂移,让思绪伴光影流动,觅得一处宁静,寻得一方禅境。
目光从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大道收回来,我在魔都石库门窗口的梧桐树荫里检阅秋光。梧桐树站在窗外,有的树叶和秋风亲密地交谈,有的叶子垂着头在思考,有言的和无言的,都寄托着时光的情意。
我走过上海的华山路、永福路、愚园路上一些西班牙式的老洋房,也穿过太原路、永康路上的“外国弄堂”。这些建筑立面造型典雅、线条流畅,窗台窗框形式多变,巧用各式拱券和螺旋形柱式,细部装饰讲究,灵活运用铁艺格窗、栏杆和花饰,营造出柔和、尊贵而又充满质感的生活氛围。淮海中路宋庆龄故居斜对面逸村有8幢西班牙式里弄花园住宅,其中2号住宅原为蒋经国住宅,窗洞形状多,有变化;矩形的、圆的,窗间柱处有西班牙式绕绳柱,窗洞上有半圆拱装饰、西班牙红筒瓦护袭口,窗洞两侧有连拱装饰,建筑风格带有地中海爽朗而又活泼的情调。
我曾端详永福路151号德国驻沪领事馆,这栋西班牙式住宅建筑平面紧凑、造型活泼、线条流畅,是近代上海建筑的一件精品。它平缓的双坡屋顶下有连续小拱券装饰,楼梯间有连续圆拱窗。南面有宽敞的露天大阳台,其下檐部布满了西班牙式小券的美丽花纹。整幢建筑色彩明朗柔和,洋溢着浓浓的西班牙建筑风情。建筑师是个熟练运用几何线条的高手,直的、弯的、曲折的各种流畅线条组成的各种形状:长的、圆的、多边形的;柱廊、阳台、窗户、屋顶,它们在纵向有高低,在横向有宽窄,线条上有曲直,立面上有起伏。宽厚的檐口和扎实的阳台线条表现建筑的坚固,精细的装饰线条表现建筑的活泼,圆弧形长窗更凸显了柔和又变幻的空间。
视线从梧桐树荫里老洋房上移开,抬头眺望近年新建的海派住宅、摩天大楼,对比之后发现,新老建筑的结构变化并不大,但建筑形态却发生了巨变,除了体量、高度、最明显的是建筑的“眼睛”更大、更多、更亮了。
当代建筑的窗户越开越大,从欧洲古堡的石头小窗、欧式民居的百叶窗、中国古代的花格窗,发展到当下的飘窗、弧形窗、落地窗、玻璃幕墙、玻璃穹顶,仿佛要把整栋建筑都变成巨大的窗户。诚如宋人曾公亮诗云:“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窗户开大了,才能放进大江大海。上海浦东的一些地标性新建筑,采用许多顶天立地的玻璃幕墙,就是从建筑语言上宣示了海纳百川、扩大开放的胸襟。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代人对建筑的私密性与开放性尺度的重新审视,既是对建筑功能的平衡,更是对生活理念、审美观念的刷新。更宽大更明亮的窗户,是为了追求更大的视野,接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包容更广阔的风景,让心灵容纳更大的空间。
眺望魔都的夜色,忽然发现,远远近近建筑上的窗户,已不仅仅是在梧桐树荫里闪烁的眼睛,而是在巨大的天幕之下的满目繁星,璀璨辉煌。

本游记著作权归@风中牛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